查詞語
金雕俗稱為鷲雕、金鷲、黑翅雕、潔白雕等,是一種性情最兇猛,體態(tài)最雄偉的猛禽。成鳥的體長為785—1015厘米,翼展達200多厘米,體重2000—5500千克。它的虹膜為栗褐色,嘴的端部為黑色,基部為藍褐色或藍灰色,蠟膜和趾為黃色,爪呈黑色。上體為棕褐色,在后頭、枕和后頸等部位都有很尖銳的金黃色羽毛,呈披針狀,與其他雕類明顯不同;下體為黑褐色;灰褐色的尾羽長而圓,具有黑色橫斑和端斑,尾羽的根部以及雙翼的下面具有白斑,在空中翱翔時非常明顯。金雕是一種留鳥,分布較廣,遍及歐亞大陸、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在中國的分布的范圍也很大,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以及東南的局部地區(qū)。
概述
名稱:金雕
別名:金鷹、潔白雕、老雕
英文名 : Golden eagle
拉丁文學名:Aquila chrysaeto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隼形目
科: 鷹科
屬: 真雕屬
種: 金鷹
動物形態(tài)
大型猛禽。全長76--102厘米,翼展達2.3米,體重2--6.5千克。體羽主要為栗褐色。未長成時,頭部及頸部羽毛呈黃棕色;除初級飛羽最外側的三枚外,所有飛羽的基部均綴有白色斑塊;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長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帶白色;頭頂羽毛加深,呈現(xiàn)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藍。趾、爪黃色。嘴形大而強,頭頂暗褐,后頸赤褐色,肩羽色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先端1/4為黑色,其余為灰褐。飛羽內翈近基部的一半為灰色,具有寬而不規(guī)則的黑橫斑,次級飛羽呈云石狀色,近羽基一半呈灰白色。下體暗褐色。
分布范圍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別是高山針葉林中,最高達到海拔4000米以上。金雕是一種留鳥,分布較廣,遍及歐亞大陸、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在中國的分布的范圍也很大,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以及東南的局部地區(qū)。金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中國有2個亞種,其中加拿大亞種分布于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分布于其他地區(qū)的都屬于中亞亞種,其中也可能有一些是旅鳥或冬候鳥。
生活習性
多棲息于高山草原和針葉林地區(qū),平原少見。性兇猛而力強,捕食鳩、鴿、雉、鶉、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間,多營巢于難以攀登的懸崖峭壁的大樹上,每窩產卵1~2枚,青白色,帶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紋。孵卵期44~45天,育雛時雌雄共同參加,雛鳥77~80天離巢。
飛行速度極快,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于高空。營巢于難以攀登的懸崖上,營巢材料主要以墊狀植物的根枝堆積而成,內鋪以草、毛皮、羽絨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形的鳥類和中小型獸類,所食鳥類有赤麻鴨、斑頭雁、魚鷗、雪雞,獸類有巖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黃鼬、藏狐等,有時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貴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數量稀少,而且因其羽毛在國際市場價格昂貴,特別需要保護。 成鳥的體長為76--103厘米,翼展達230多厘米,體重2--6.5千克。金雕的腿上全部被有羽毛,腳是三趾向前,一趾朝后,趾上都長著銳如獅虎的又粗又長的角質利爪,內趾和后趾上的爪更為銳利。抓獲獵物時,它的爪能夠像利刃一樣同時刺進獵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斷獵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是它的有力武器之一,有時一翅扇將過去,就可以將獵物擊倒在地。
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天有時會結成較小的群體,但偶爾也能見到20只左右的大群聚集一起捕捉較大的獵物。白天常見在高山巖石峭壁之巔,以及空曠地區(qū)的高大樹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叢等處捕食。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邊呈直線或圓圈狀盤旋,一邊俯視地面尋找獵物,兩翅上舉呈“V”狀,用柔軟而靈活的兩翼和尾的變化來調節(jié)飛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飛行姿勢。發(fā)現(xiàn)目標后,常以速度為每小時300公里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天而降,并在最后一剎那嘎然止住扇動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獵物的頭部,將利爪戳進獵物的頭骨,使其立即喪失性命。它捕食的獵物有數十種之多,如雁鴨類、雉雞類、松鼠、狍子、鹿、山羊、狐貍、旱獺、野兔等等,有時也吃鼠類等小型獸類。經過訓練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狼,等狼疲憊不堪時,一爪抓住其脖頸,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喪失反抗的能力,曾經有過一只金雕先后抓狼14只的記錄。相比之下,它的運載能力較差,負重能力還不到1公斤。在捕到較大的獵物時,就在地面上將其肢解,先吃掉好肉和心、肝、肺等內臟部分,然后再將剩下的分成兩半,分批帶回棲宿的地方。
哈薩克人訓練有素的金雕除了狩獵最大的一個用處還要看護羊圈。它們驅趕野狼在新疆哈薩克人的草原上是司空見慣的。在看護養(yǎng)圈的時候,周圍是沒有牧人的!在全世界的動物園里,沒有人工繁殖過一只金雕,因為這種鳥最向往自由與愛情,它們不屑于人工湊合,甚至在動物園里以撞籠而死相抗。
生長繁殖
金雕的窩筑在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樹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窩大約產1—4個,一般是2個。雄雕和雌雕輪流孵化,經過40—45天,小雕即可出殼,3個月以后開始長羽毛。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夠存活。
金雕的繁殖較早,筑巢于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疏林內高大的紅松、落葉松、楊樹及柞樹等喬木之上,距地面高度為10~20米左右。有時也筑巢于山區(qū)懸崖峭壁、凹處石沿、侵蝕裂縫、淺洞等處,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巖石可以遮雨,大多數被風向陽,位置險峻,難以攀登接近。巢由枯樹枝堆積成盤狀,結構十分龐大,外徑近2米,高達1米半,巢內鋪墊細枝、松針、草莖、毛皮等物。有時還要筑一些備用的巢,以防萬一,最多的竟有12個之多。它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慣,每年使用前要進行修補,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變得越來越大,最大的“巨巢”就象一座房子一樣構筑在大樹的頂部。當然,如果巢的體積過大,也會使樹枝無法承受,或者被大風吹落,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時,先孵出的個體較大的幼鳥常常會向后孵出來的個體較小的幼鳥的身上啄擊,并將啄下的羽毛等吞食,如果缺食的時間不長,較小的幼鳥有避讓能力,尚不致于產生嚴重的后果。如果親鳥長時間不能帶回食物,同胞相殘則不可避免,較大的幼鳥就會把較小的幼鳥啄得混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這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幼鳥20日齡前后,因為20日齡以前,常有親鳥在巢中守護。這種同胞骨肉自相殘害的現(xiàn)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鳥中并不罕見,這也是它們依照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進行的種內自我調節(jié)。因為猛禽捕食并非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而食物的來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動,當食物短缺時,如果不進行種內的調節(jié),將對于整個種的生存和發(fā)展十分不利。它們就是利用雛鳥出殼的先后不同所產生的身體發(fā)育上的差異,通過種內的調節(jié),淘汰弱小的個體,保留強壯的個體,達到優(yōu)生優(yōu)育的目的,使物種得以健康繁衍。
鷹科
鷹科(Accipitridae)的一種烏褐色雕類,學名Aquila chrysaetos。有金黃色矛尖狀頸羽,眼暗色,虹膜黃色,嘴灰色,腿生滿羽毛,腳粗大,黃色,爪巨大。翅展達2.3公尺(近8呎)。是墨西哥的國鳥。在北美洲,金雕分布自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過落磯山脈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紐芬蘭。金雕在美國得到聯(lián)邦法令保護。在歐洲,少數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挪威、蘇格蘭、西班牙、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也見於非洲西北部,但更常見於高緯度地區(qū)和東方——穿越俄羅斯和西伯利亞,以及從小亞細亞穿過伊朗和巴基斯坦到中國南部和日本。於陡崖洞穴或孤樹上筑巢。每窩產卵1∼4(通常2)枚。同窩卵的顏色變化從完全白色到有褐色塊斑。雙親共同抱卵,孵化期40∼45天。雛鳥(通常僅1或2只成活)約3月齡長滿羽毛。
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以著名。屬漂移鳥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節(jié)也常到林緣、低山丘陵、荒坡地帶活動。多去林緣、荒坡、沼澤、林間空地覓食。主要捕食野兔、旱獺、雉雞、鶉類、雁鴨類、等。有時也攻擊狍、野豬幼體等動物,也吃大型動物尸體。種群數量稀少,約4—6只,目前已列入俄羅斯、日本珍稀瀕危動物紅皮書,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
相關資料
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稱。古代巴比倫王國和羅馬帝國都曾以金雕作為王權的象征。在中國忽必烈時代,強悍的蒙古獵人盛行馴養(yǎng)金雕捕狼。時至今日,金雕還成了科學家的助手,它們被馴養(yǎng)后用于捕捉狼崽,對深入研究狼的生態(tài)習性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在放飛前要套住它們的利爪,不至于把狼崽抓死。據說,有只金雕曾捕獲14只狼,它的兇悍程度可見一斑。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盡管它源于希臘語的名字直譯是金色的鷹。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頭和頸后羽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屬光澤而言,因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遠。金雕體長近1米,體重6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種,它們的腿除腳趾外全被羽毛覆蓋,看上去確實儀表堂堂。
金雕翼展達2.3米,飛行很快,在追擊獵物時,它的速度不亞于猛禽中的隼。正是因為這一點,分類學家最初將它們列為隼的一種。金雕飛行快捷,它有機智靈活的捕獵方式。在搜索獵物時,金雕是不會快速飛行的,它們在空中緩慢盤旋。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它們便直沖而下,抓住獵物后便扇動雙翅,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剛剛出窩的狼崽常常遭到這種襲擊,待母狼趕來營救已為時過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隨心所欲地捕食。有人記述過金雕從地面沖上天空,捕食飛過的野雞的情形:金雕沖上天空,當飛到野雞下方時,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時用利爪猛擊野雞。野雞受傷后直線下落,金雕又翻身俯沖而下,把下落的野雞凌空抓住。這簡直是一位卓越的飛行家在表演。
金雕的巢都建在高處,如高大樹木的頂部、懸崖峭壁背風的凸巖上,因為這些地方人和其他動物很難接近。一對金雕占據的領域非常大,有近百平方千米,對接近它們巢的任何動物,它們都會以利爪相向。因此,研究金雕巢是一項冒險的活動。然而,一位瑞典女鳥類學家卻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冒險活動。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金雕巢,并想接近它。由于她的冒犯,金雕立刻發(fā)起攻擊,在“嘰—嘰—”的尖利叫聲中,金雕一次次向她俯沖,但每次她都敏捷地避開金雕的攻擊。最后,金雕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攻擊,盤旋著飛走了。于是,她在金雕巢對面的懸崖上建起觀察點。她發(fā)現(xiàn)她所觀察的巢中已經有兩只渾身長滿白色絨羽的幼雛,金雕每天都要飛出很遠為幼雛尋食。久而久之,金雕就不再注意她。有一天,她換了一頂帽子,沒想到此舉又招來金雕的輪番攻擊。她只好又換上原來的帽子,金雕才安然地飛去。金雕的這一舉動引起她的興趣,于是,她制做了一個假人,并為它穿上一身跟自己不同的衣服。她把假人背在背上走出來。金雕立刻又發(fā)現(xiàn)了這個攻擊目標。這次金雕成功了,它抓起假人,飛到離巢不遠的一片空地上,丟下假人便飛走了。原來,這片空地是金雕的“糧庫”,那里還貯存著一些金雕沒吃完的動物尸骨。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金雕漸漸長大了。一天,一只不安分的小金雕走出巢來,一失足跌到巢下的山坡上。女鳥類學家趕忙前去搭救,捕食歸來的金雕見狀尾隨而來。也許是由于女鳥類學家懷中抱著它們的“愛子”,這次金雕并沒有發(fā)起攻擊。待女鳥類學家把小金雕放口巢中,安然離去后,金雕才迫不及待地落到巢里。
戰(zhàn)斗機
S-37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最新一代戰(zhàn)斗機的原型機,或者叫技術驗證機,綽號“金雕”,于1997年9月25日首飛成功。S-37采用三翼面雙垂尾布局,主翼采用了非常規(guī)的前掠翼。該機采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包括主動控制和推力矢量技術,其標志性特征則是前掠翼。前掠翼設計可以提高升阻比,改善操縱性,同時提供了較大的內部空間用于內載武器和燃油。
據專家分析,使用前掠翼技術的S-37的機動性肯定超過了F-22。首飛的S-37原型機裝兩臺米格-31M用的D-30F-6發(fā)動機單臺推力152千牛,但最終將選用帶軸對稱矢星推力的AL-41F發(fā)動機,單臺推力196千牛。該機采用固定式進氣口,S
形進氣道,這樣可以提高隱身能力。垂尾與Su-27相似,出于隱身考慮略向外斜,尾撐的后部伸到噴管之后,起到了遮擋尾部噴射的高溫氣流的作用。(由于是技術驗證機,數據不夠完整和準確)
武器裝備:30mm機炮,射速1500發(fā);KC-172大型遠程高超音速空空導彈;PBB-AE型中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K-74紅外近距格斗導彈。
尺寸數據:翼展16.7米,機長22.6米,機高6.4米,主翼前緣前掠角20度。
重量數據:正常起飛重量2567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40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面)1400千米/小時,(高空)27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000米,航程3300千米,最大過載9G 最早被稱為S-32,不久改稱為S-37,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為蘇-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