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于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博物館簡介
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shù)文物館。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shù)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于世。
現(xiàn)有建筑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蔚為壯觀。除了欣賞展品外,游客還可以領(lǐng)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shè)計方面的過人之處。
大英博物館歷史上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2002年博物館面臨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由于館員抗議裁員,博物館甚至被迫關(guān)閉了幾天。幾個星期后,一個希臘雕像失竊,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員缺乏責任心所致。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東方館、史前及早期歐洲、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大英博物館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館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對外開放,目前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的。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
票價
大英博物館入場免費
歷史
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79575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jù)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這些藏品最后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筑博物館的資金后,大英博物館最終于1759年1月15日在倫敦市區(qū)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在開放后,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冒險活動得到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于收集自然歷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jīng)顯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并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
由于空間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nèi)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
著名的藏品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
大英博物館藏
元代鱖魚圖案青花瓷盤
埃及羅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侖在埃及潰敗后英國獲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貴的一個,搶來的。)
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通過割地賠款獲得,希臘人目前要求歸還,但英國人不還)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頭像(Amenhotep)(1823年購得)
拉美西斯二世頭像(Ramesses)(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lǐng)事捐獻,是割地賠款時拿的)
弗蘭克斯首飾盒(Franks)(1867年獲得,是割地賠款時拿的)
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
夏洛蒂·勃朗特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追求教授寫的的情書,
夏洛蒂·勃朗特當家教時追求有婦之夫的教授的情書。
夏洛蒂·勃朗特謾罵簡奧斯丁的信箋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報紙上與眾三流寫手對罵的照片
古埃及藝術(shù)品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數(shù)量僅次于埃及博物館,擁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羅賽塔石碑、亞尼的死亡之書、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藝術(shù)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希臘羅馬部的收藏是另一個亮點。來自于雅典帕特農(nóng)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雕像群、帕特農(nóng)神廟建筑遺跡,均為大英博物館最令人神往的藝術(shù)珍品。大英博物館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東方藝術(shù)文物館。該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家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達2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無價之寶。如中國各朝代的繪畫、刺繡,各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貴的為《女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jīng)卷和宋、明名畫。商朝銅尊為兩只連體的綿羊,中間馱著一個圓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觀、精巧。還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壺,底座和責周圍是一朵荷花,壺蓋上坐著一只獅子,更是難得的珍品。博物館后門的兩只大石獅也是從中國運去的。
鎮(zhèn)館之寶
亞尼的死者之書
「亞尼的死者之書」(公元前1300~1200年)通常為長卷形式,依財富多寡,分成數(shù)個,甚至更多的段落。流傳至今最有名的為「亞尼的死者之書」,最有名的段落則是「秤心儀式」。
羅塞塔石碑
高1.14米,寬0.73米,是一塊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詔書的石碑。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nèi)容。由于這塊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nèi)容后,解讀出已經(jīng)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jié)構(gòu),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館中并公開展示。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
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shù)類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jīng)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游客是無緣謀面的。
《女史箴圖》局部
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yè)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
現(xiàn)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
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zhèn)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于館內(nèi)的斯坦因密室,據(jù)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shù)研究室主任謝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xiàn)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jīng)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nèi)卻難覓蹤跡。
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qū)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jīng)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總結(jié)
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xiàn)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xiàn)在的古羅馬式大廈,并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fā)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瑯滿目。比馬王堆女尸還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一塊,并據(jù)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zhèn)館之寶。
由于大英博物館建得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準模式,后來者競相效法。其中兩部分展品格外吸引人,一是中國瓷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chǎn)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印度寶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紅、海藍、石榴紅、祖母綠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異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還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大型歷史文物博物館。位于倫敦魯塞爾大街。主要建筑物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6萬平方米為展廳,4萬平方米為圖書館。建立于1753年 ,開放于1759年。館舍是一座17世紀建筑——蒙塔古宮。
館藏品最初來源于英王喬治二世的御醫(yī)、古玩家漢斯·斯龍爵士收藏的8萬余件文物和標本。1823 年,英王喬治九世捐贈了他父親的大量藏書。開館以后的 200多年間,繼續(xù)收集了英國本國及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古老國家的文物。1880年,自然部分分出,建成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3年,圖書館分出,建成不列顛圖書館。
該館設(shè)古代埃及部,書籍、抄本部,東方書籍、抄本部,古代英國及中世紀部,古代西亞藝術(shù)部,東方藝術(shù)部,古代希臘、羅馬部,人種志部,版畫素描部 ,貨幣 、紀念章部。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達7 萬余件,僅次于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藏品中有大型人獸石雕和為數(shù)眾多的木乃伊,聞名于世的羅塞塔碑石,多種碑刻、壁畫、金玉首飾、鐫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古代希臘、羅馬部,展出有古羅馬歷代皇帝的半身雕像,雅典衛(wèi)城出土的雕塑、粘土版文書、陶壺、金器,以及額爾金雕刻群內(nèi)的一組帕特農(nóng)神廟雕刻。帕特農(nóng)神廟雕刻是該院展品中的佼佼者,原是古希臘雅典衛(wèi)城中的一座主廟,是歐洲古典主義建筑的典范,19世紀初,博物館以 3.5萬英鎊把雕刻買了過來。古代西亞藝術(shù)部展出有烏爾王墓出土的金制品、豎琴,亞述時期的浮雕、尼姆魯王宮的城門、人面獸身有翼像以及工藝品等。東方藝術(shù)部,除少量中亞、南亞和日本文物外,大部分為中國稀世珍品,為數(shù)達 2萬余件。斯坦因從中國敦煌掠走的壁畫和經(jīng)卷,也收藏在這里 ,都是 5~ 11 世紀的作品。經(jīng)卷中除佛經(jīng)以外,還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經(jīng)典。在中國文物陳列室內(nèi)展出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琮、玉刀、玉斧,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銅鏡,漢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及經(jīng)卷、絲綢、繪畫,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釉里紅瓷器,明代的掐絲琺瑯等。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唐(宋)摹本,也在這里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