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慈菇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光慈菇guāng cí gū

    光慈菇是一較常用的中藥,近年來多用于癌癥、胃病等,其用量不斷加大,由于種種原因,致使這一自然野生藥材資源逐步匱乏,藥用瀕危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人為造成偽品混用情況,嚴重制約了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妨礙了臨床用藥到位及確鑿性。

  • 詳細解釋


     形態(tài)特征

    具鱗莖草本,鱗莖卵形,橫徑1.5~2.5厘米,外層鱗莖皮灰棕色,紙質(zhì),里面生絨毛。葉1對,條形,長15~25厘米,寬3~13毫米;花葶單一或分叉成2,從一對葉中生出,高10~20厘米,有2枚對生或3枚輪生的苞片,苞片條形,長2~3厘米?;ㄒ欢洌ū黄?,矩圓狀披針形,長1.8 ~2.5厘米,白色,有紫脈紋,雄蕊6,花絲長6~8毫米,向下漸擴大,無毛,花藥長3.5~4毫米;子房長橢圓形,長6~7毫米,頂端漸狹成長約4毫米的花柱。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厘米。

    地理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路邊。分布于遼寧、陜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朝鮮,日本也有。

    藥物種植

    3月中旬選擇背風向陽的田塊作育苗床,畝施腐熟廄肥1500-2000公斤作基肥,耙平、按東西向做成寬1米的高畦,澆水濕潤床土,將具本品種特征,球莖大而整齊、粗壯完整的頂芽帶球莖上部掰下或切下,按行、株距10-12厘米扦插于苗床中,隨即插長1.9米的毛竹片作拱架,覆蓋薄膜壓緊。育苗床保持土壤濕潤,氣溫白天保持20-30℃,夜間10-20℃,溫度過高時通風降溫,過低時蓋草簾保溫。移栽前7-10天逐步揭膜降溫煉苗。一般4月下旬有4-5片定型葉時即可移栽到大田。

    藥物鑒別

    性狀鑒別

    球莖呈不規(guī)則短圓錐形,直徑0.7-2cm,高1-1.5cm;頂端漸尖,基部常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一側(cè)有自基部伸至頂端的縱溝。質(zhì)堅硬,碎斷面角質(zhì)樣或略帶粉質(zhì),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微麻。

    顯微鑒別

    球莖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細胞扁平,長30-60μm,厚18-23μm。其內(nèi)側(cè)為寬廣的薄壁組織,有外韌型維管束,稀疏散在,每束有導管3-7個,環(huán)紋或網(wǎng)紋,直徑9-45μm。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多單粒,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半截米形,臍點呈星狀或點狀,多數(shù)淀粉已糊化。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85%乙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lml,置水浴上蒸干,加6mol/L鹽酸溶解,煮沸2-3min,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即顯欖綠色,加氯仿數(shù)滴,振搖,氯仿層顯黃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