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

百家姓夏姓專欄主要介紹夏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夏姓男孩/女孩名字。
  • 夏姓來源
    夏姓起源
    1、出自姒行,據(jù)《姓譜》所載,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東樓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國名“夏”為氏。
    2、為夏侯氏所簡化,今甘肅慶陽夏氏即是。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孫征舒,以王父的字“夏”為氏,稱為夏征舒。是為陳國之夏氏。
  • 夏姓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qū)。

    高陽郡:戰(zhàn)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后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 夏姓家乘譜牒

    譜名 編者及編撰方式 藏地

    江蘇揚州維陽夏氏重修族譜十六卷 夏豐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泰縣夏氏宗譜二卷 夏康慶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省泰縣圖書館

    江西江都夏氏族譜二十卷 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句容夏氏宗譜八卷 夏致勛、夏正鉉等重修,清嘉廬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武進夏氏續(xù)修宗譜八卷 夏敘德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云和夏氏宗譜 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云和縣文物管理局

    安徽懷寧夏氏宗譜 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書館

    江西新建夏氏家譜 夏獻云輯,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

    江西德興雁門夏氏宗譜二卷 夏光璉等重修,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豐城學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 )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夏氏宗譜一卷 著者待考,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桐岡夏氏宗譜,附圖一卷 著者待考,摹刻本 海市圖書館書館

    夏氏家譜九卷 夏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八潭夏氏續(xù)修宗譜八卷 夏敘德修,清光緒年間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夏氏宗譜十八卷 夏劂謀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源遠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江都祈沙夏族譜二十卷 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毗陵夏氏重修宗譜九卷 夏永圖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國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虞東蔣山夏氏宗譜六卷 夏洪纂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武岡夏氏續(xù)修譜十二卷 夏順光等續(xù)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上虞桂林夏氏宗譜十卷 夏憲法曾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 姚瑩俊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壽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上虞夏氏宗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彝敘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八卷 夏琳主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 夏揚弼纂修,民國丙寅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 中國檔案館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 夏揚弼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九冊 中國檔案館

    夏氏七修族譜三十六卷 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 中國檔案館

    湖南漢壽楓田夏氏五修族譜十六卷 夏達基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檔案館

  • 夏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動在河南、安徽一帶。媯姓夏氏世為陳國大夫,春秋時期在河南地區(qū)發(fā)展繁衍,其影響遠遠超過了姒姓夏氏,戰(zhàn)國時期,陳國的夏氏已經(jīng)發(fā)展到齊、衛(wèi)等國為官。秦漢時期,夏姓除繼續(xù)在河南繁衍外,已經(jīng)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遷移方向是東南的江浙皖地區(qū)。到了晉朝,夏氏已經(jīng)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到了唐宋時期,夏姓已遍布于長江流域地區(qū),尤其在長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夏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夏姓總?cè)丝诘?9.5%。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這四省夏姓大約占全國夏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陜西,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國形成了以東南贛浙皖、西北晉秦、中原豫鄂為中心的三塊夏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夏姓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6%,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600年中夏姓人口純增長率為130%,凈增加了2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江西,這三省夏姓大約占夏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東,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蘇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總?cè)丝诘?3%。宋元明期間,夏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qū)遷移,西北地區(qū)夏姓人口萎縮嚴重。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蘇、浙、贛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區(qū),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漂移。

    宋朝時期,夏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夏姓總?cè)丝诘?9.5%,占江西總?cè)丝诘?.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這四省夏姓大約占全國夏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陜西,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東南贛浙皖、西北晉秦、中原豫鄂為中心的三塊夏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夏姓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6%,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為20%,夏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增長,600年中夏姓人口純增長率為130%,凈增加了2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33.3%)、浙江(17.9%)、江西(15.5%),這三省夏姓大約占夏姓總?cè)丝诘?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東(5%),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蘇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蘇總?cè)丝诘?3%。宋、元、明期間,夏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西南地區(qū)遷移,西北地區(qū)夏姓人口萎縮嚴重。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東南漂移。

    當代夏姓的人口已達468萬,為全國第55位大姓,大約占全國總?cè)丝诘?.39%,從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萬增到468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夏姓總?cè)丝诘?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貴州、湖北、上海,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蘇為當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總?cè)丝诘?5.4%,占省總?cè)丝诘?%。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向西沿長江逐漸擴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間,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朝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華東強勁的回遷,東南地區(qū)雖然仍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經(jīng)比頂峰時期減少了40%。

  • 夏姓男孩名字推薦
    夏宇澤  夏雨澤  夏哲瀚  夏銘涵  夏云開  夏雪初  夏術蘭  夏冰銘  夏富豪  夏萬佳  夏詩輝  夏詩暉  夏嘉希  夏嘉澤  夏琪雄  夏飛越  夏躍豪  夏子辰  夏佳兆  夏梓宸  夏賀燃  夏明希  夏慧彤  夏婷秀  夏子萱  夏志成  夏婷慧  夏慧婷  夏慧美  夏雨欣  夏驅(qū)太  夏彩霞  夏樹奎  夏未辰  夏宇琪  夏永鳳  夏星澤  夏逸航  夏淑洪  夏傲婷  夏昕煜  夏擁天  夏帝儒  夏明銀  夏世博  夏世鑫  夏傳智  夏慧敏  夏婉笛  夏婉迪  夏子怡  夏玥琪  夏秀妍  夏心蕊  夏新曦  夏銘晨  夏銘辰  夏俊暉  夏旭彬  夏昊然  夏求知  夏瀚玥  夏浩嵐  夏芳蓓  夏景怡  夏茂天  夏貝爾  夏翰偉  夏本栩  夏靖入  夏浯祜  夏左曜  夏司繕  夏舶般  夏晶晶  夏明東  夏光金  夏江坤  夏琪博  夏勝偉  夏孌堡  夏林皓  夏楚希  夏宏林  夏子瞳  夏長青  夏啟帆  夏泊君  夏立新  夏鳳美  夏嫻嶠  夏坪制  夏子竣  夏晨凱  夏竟芝  夏雅馨  夏榮翊  夏浩芝  夏利靜  夏星穎   查看更多夏姓男孩名字
  • 夏姓女孩名字推薦
    夏藜嫣  夏同妍  夏一靈  夏方麗  夏方鶯  夏琮鄙  夏霓嫻  夏姍玉  夏朵蘊  夏伶隴  夏筱萱  夏儷甜  夏碧岑  夏雨熙  夏雨露  夏文琪  夏若淇  夏若水  夏潁芫  夏戀喬  夏嫩琳  夏若兮  夏若凌  夏煥凌  夏尼籃  夏覽玨  夏儷窈  夏仙藉  夏蘊穎  夏鐳時  夏凡馨  夏灌巾  夏菡岑  夏小妹  夏思蕊  夏蕊琪  夏佳琪  夏天瑜  夏婉婷  夏碧萱  夏怡萱  夏語萱  夏雨涵  夏夢涵  夏夢菡  夏夢琪  夏紫璇  夏思琪  夏思菡  夏思涵  夏夢潔  夏秋涵  夏秋菡  夏琳希  夏林希  夏林熙  夏麗玲  夏鹿媛  夏心媛  夏齊媛  夏鼓媛  夏鼎媛  夏高媛  夏風媛  夏雨媛  夏告媛  夏羽媛  夏子媛  夏四媛  夏五媛  夏三媛  夏二媛  夏一媛  夏詩媛  夏惠媛  夏熙媛  夏秋媛  夏婉媛  夏歆媛  夏慕媛  夏媛媛  夏靜雅  夏媛熙  夏思媛  夏希媛  夏晨媛  夏佳媛  夏馨媛  夏欣媛  夏新媛  夏樂儀  夏靜彤  夏優(yōu)優(yōu)  夏悠悠  夏嘉懿  夏新懿  夏淑雅  夏淑媛  夏戇彤  夏天美   查看更多夏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