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魯姓起源
魯姓出自于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旦有封地在周,稱為周公。周公當初被封在東方的魯國,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輔佐周王,就派兒子伯禽去魯國。伯禽到了魯國以后,繼續(xù)征伐周周圍的淮夷、徐夷兩地,使魯國成為當時的東方大國。據(jù)說伯禽和姜太公同時前往封國,太公花了五個月就把齊國整頓就緒回報周公,周公驚訝地問:“怎么這么快呀?”太公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jié),依從當?shù)厝说娘L俗,所以很快就使齊國的民心安定了。”伯禽卻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回報,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晚才來,他說:“我改變當?shù)厝说牧曀?,制定了新的禮節(jié),教會他們守三年之喪,所以來得晚。”周公嘆息說:“魯國將來必定要向齊國稱臣了。為政繁瑣,百姓就不會親近;為政簡易,百姓才愿意歸附?。?rdquo;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先前已受冊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初受封到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
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于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zhàn)國時,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魯了。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qū)。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qū)。五代時期后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qū)。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shè)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xiàn)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
宗族特征:
1、魯姓來源比較純正。
2、歷史上,魯姓人濟濟多才,多為文人雅士,縱有武將,亦為儒將,與其姓氏截然相反。
3、魯姓人源出曲阜,望出扶風,可能有某種根深蒂固的情結(jié),現(xiàn)今魯姓仍以曲阜所處的山東,以及與其緊鄰的江蘇、安徽等地區(qū)的人口為最多。
4、堂號來歷發(fā)人深省。如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xiàn)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
湖南湘鄉(xiāng)魯氏重修族譜,(清)魯坤鉉、魯乾蒼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資陽魯氏始遷祖昂公,原籍山東曲阜,南宋理宗時官殿中御史,解組遷居益陽二里九岡山,今屬桃江。子太清、太源,衍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譜,道光8年(1828)、咸豐11年(1861)、光緒18年(1892)、1930年、2001年續(xù)修。清房舊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應(yīng)延光崇澤。源房舊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南,學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國治家先正,賢良定克昌,和宗承禮教,耀祖立綱常。2001年續(xù)修新派:主偉開新宇,英才創(chuàng)鴻章。益陽魯氏八修族譜共一百二十四冊,每冊分為十一卷,裝作十一本。湖南省圖書館有藏。
江蘇句容魯氏宗譜四卷,(清)魯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德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甘肅魯氏家譜兩卷,(清)魯紀勛纂,清朝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甘肅省永登縣檔案館。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橋魯氏四修宗譜十二集二十卷,(清)魯漢卿、魯森標纂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全國魯氏世譜列傳,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間聞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常山球川橋頭魯氏宗譜六卷,(清)魯紹境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zhèn)東坑村外東坑。
安徽桐城魯方氏族譜二十三卷,(清)方宗誠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F(xiàn)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寧鄉(xiāng)魯氏續(xù)修族譜八卷,(清)魯直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瀏陽星灣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四川大邑魯氏支譜六卷,(清)魯?shù)浅茸胄?,清朝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扶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華容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十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常山西村魯氏宗譜十卷,(民國)魯開模、魯周治重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zhèn)西村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zhèn)山嶺村外山嶺。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橋魯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魯元愷、魯周春等續(xù)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西黎川魯佐文公家廟九修宗譜十卷,(民國)魯球等修,魯之泗校,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十冊?,F(xiàn)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山東棲霞魯氏族譜十卷,(民國)魯經(jīng)腹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十一冊?,F(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蛇窩泊鎮(zhèn)朱留村。
浙江省常山西林魯氏宗譜五卷,魯延勇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在民國七年印本上增補。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漢川蒲東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三興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遷徙分布
起初魯氏多分布在山東省。當時的魯國,擁有非常廣大的封地,包括現(xiàn)在山東省濟陽縣東南,到江蘇省沛縣,安徽省泗縣的一帶。早期的魯姓人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qū)。到了戰(zhàn)國時期,魯國被楚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魯姓人士也就逐漸向其他地區(qū)繁衍。今出現(xiàn)在浙江紹興等地。
古時的魯國,擁有較大的封地,包括現(xiàn)在的山東滋縣及江蘇沛縣、安徽泗縣一帶。公元前二五六年,魯為楚所滅,子孫被迫遷居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后此地被齊國所占,魯姓開始在山東大地緩慢繁衍。如戰(zhàn)國末期的著名學者魯仲連即為齊國人,后義不仕秦。秦漢之際,魯姓開始向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關(guān)中遷徙。王莽篡權(quán)時,有扶風平陵人魯匡在朝中任職,號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其孫魯恭為東漢名相,恭之弟魯丕任侍中高職,由于此支扶風魯姓歷代顯貴,族大人眾,于是形成了魯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風郡。東漢中期以后,魯姓開始向河南新蔡一帶遷衍,后昌盛壯大為魯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為中心,向安徽、江蘇的北部緩慢遷衍。東漢末年,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人魯肅為避戰(zhàn)亂,舉家先遷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其子魯淑,孫魯睦均為將于東吳,三家歸晉后,子孫散居江南各處。
西晉時,著名學者魯勝為代郡(今山西省陽高)人,魯褒為南陽人。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至隋唐以前,魯姓已廣布江東一帶。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魯姓得以平穩(wěn)發(fā)展,除繼續(xù)繁衍播遷于江南一帶外,在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陜西都得以發(fā)展。宋元之際,居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一帶的魯姓為避兵火南遷入閩粵,西遷入湖廣。元末起義軍四起,后為爭皇權(quán)互相攻伐,致使兩江、兩湖、兩河、皖魯之地成為殺人戰(zhàn)場,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之凄涼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間,魯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北京、天津、江蘇、湖南等地。清中葉以前,山東魯姓發(fā)展迅速,并隨闖關(guān)東之風潮到東北謀生,亦有臨海之魯姓赴臺,進而播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