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sūn

百家姓孫姓專欄主要介紹孫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孫姓男孩/女孩名字。
  • 孫姓來源

    孫姓起源
    關于“孫”字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O”。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xù)也。”即兒子的兒子叫做孫,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于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xiàn)“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xiàn),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姬姓衛(wèi)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衛(wèi)國王室的后代姬惠孫之后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后?!对?font color="#996633">和姓纂》說:“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wèi)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稱衛(wèi)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把殷原來統(tǒng)治的地區(qū)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jiān)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圭阝)氏、樊氏、饑氏、鐘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wèi)國,康叔又稱衛(wèi)康叔??凳迨芊庵?,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后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wèi)康叔的八世孫衛(wèi)武公(前852—前 758),名和,春秋初年衛(wèi)國國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lián)軍攻破鎬京(今陜西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wèi)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wèi)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wèi)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jù)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一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一季歷一文王姬昌一衛(wèi)康叔一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于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
    其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一昌意一顓頊一稱一老童(卷章)一吳回一陸終一(羋)季連一附沮一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目旬])—王子(艸為)章([目旬])—(艸為)叔伯呂臣--?--(艸為)賈伯嬴—(艸為)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墩f文解字》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jù)后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后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jù)歷史傳說,其后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后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shù)厝缤林用癫粩嗳诤虾?,力量逐漸強大。商后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fā)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并在營救周文王與協(xié)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后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qū)和江漢平原一帶,后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后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于鄂(今湖北境內),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 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后來楚國的顯族。
    楚(蟲分)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贏,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賈之子蔫敖,字艾獵,即楚國名臣——孫叔敖。
    孫叔敖約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聰明仁厚著稱。其父蔫賈官至工正后被權勢所殺,孫叔敖率全家避難遷至期思(今河南淮濱)隱居,后在楚王親信虞丘子的推薦下,出來輔助楚莊王。楚莊王因得孫叔敖輔助,國力大增,后打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雖貴為楚相,但生活相當儉樸,沒有多少積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兒子回鄉(xiāng)種田,生活貧困,不得不砍柴以補貼家用。后有宮廷藝人優(yōu)孟模仿孫叔敖計說楚莊王,告之孫叔敖家后人窮困狀。楚王乃召孫叔敖子,封以寢丘(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四百戶。孫叔敖后人為了紀念一代賢相,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xiàn)一支孫氏族人。
    三、孫氏來源于媯姓:
    《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的后代。齊田完的四世孫桓子的孫子,因為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許多孫姓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并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zhí)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圣賢虞舜的后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古又稱胡公滿。
    從胡公滿開始,經(jīng)過10代12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桓公時,陳國發(fā)生了內亂?;腹浜?,其弟佗殺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又設計殺厲公,立躍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后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為莊公:莊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殺太子御寇。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御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逃到了齊國,改姓田,稱田完。由于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 (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zhàn)斗中立了戰(zhàn)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并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后裔:帝一昌意一顓頊一窮蟬一敬康一句望一牛一鼓叟一虞舜一虞閼父一胡公滿 (封 )一申公犀侯一相公皋羊一孝公突一慎圉戎一幽公寧一厘公孝一武公靈一夷公一平公燮一文公圉一桓公鮑一厲公佗一公子完(奔齊)—山巨孟夷一泯孟莊一文子須無一桓子無宇一田書(賜姓孫)。
    四、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后。
    比干之后,避難改姓孫氏。比干是殷末紂王叔父,官至少師。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xù)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杀雀砂炎约旱纳乐弥韧?,繼續(xù)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后,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五、孫姓在漢代時,茍子后人因避諱而改孫姓。
    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茍,名況。又稱茍卿,是茍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代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茍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之諱,他下令茍姓子孫不得姓茍,改為孫,并將戰(zhàn)國時代的茍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茍姓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戰(zhàn)國策·楚策》、《韓非子·顯學》、《漢書·藝文志》、《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六、《漢書·夏侯嬰傳》載,夏侯嬰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孫。
    夏侯嬰(?—前172年),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zhàn)功,后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七、賜姓和改姓:
    孫姓在兩漢以后,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姓行列之中。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為是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zhèn)守皖城(今安徽潛山縣)。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xiāng),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作心腹。后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zhàn)功,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因而改姓。

    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后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作《螢火賦》行于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揚州以北)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另外,有因政治避難而改姓孫氏。今山東《鄆城縣志》據(jù)李集鄉(xiāng)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后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睹魇贰繁緜鬏d,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
    孫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這類含“孫”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他們都改復姓為單姓孫氏,這些家族于是又成為孫姓族的又一龐大來源。
    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姓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估計在明初省字改姓的過程中,亦應大都改為“孫”姓。
    八、少數(shù)民族中的孫姓
    在古今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不少孫姓,其中有些孫姓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jiān),就是契丹族人。
    滿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統(tǒng)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后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wèi)。
    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xiàn)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順治、康熙兩朝的護軍統(tǒng)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姓。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姓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并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州旗分內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wèi)。
    在景頗族26個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為孫。
    明清時云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姓。

  • 孫姓郡望堂號
    郡望
    汲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11世孫福。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家之圣孫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破強楚,北威齊、魯,戰(zhàn)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于成了大名。
  • 孫姓家乘譜牒
    孫姓家譜介紹
    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fā)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fā)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jù)《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新唐書·經(jīng)籍志》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孫氏族譜總數(shù)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fā)現(xiàn)于山東鄄城紅船鎮(zhèn)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xiàn)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tǒng)源流的考證;“族規(guī)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guī)。
  • 孫姓遷徙分布
    孫姓遷徙史
    秦漢以前
    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于河南省境,其后則主要繁衍于今東南沿海地區(qū)。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于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姓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孫武,故后來孫姓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后因齊國內亂,孫姓子孫便首次南遷于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后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于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
    秦漢之際,已有孫姓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shù)赝?。他們都出自孫武之后。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zhàn)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姓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于北方戰(zhàn)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于自己的莊園內,孫姓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姓的第二次南遷:始于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xù)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jù)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xiāng)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姓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1.四川孫氏:
    唐朝后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后因唐末戰(zhàn)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2.廣西孫氏:
    廣西孫氏多尊宋代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孫氏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代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后裔,明萬歷年間,由新安休寧 (今安徽省休寧縣)遷婁邑(今上海市松江縣),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qū)。上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孫姓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代有孫元化家族。
    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昆山鎮(zhèn)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shù)貙O姓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jù)史書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余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代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
    明代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后裔,居江東高橋鎮(zhèn)(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tǒng),致力于詩作,不愿為官,后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于遼東鎮(zhèn)守有功,后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愿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zhàn)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后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后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后自嘉定遷居月浦。
    4. 山西孫氏
    《解梁孫氏族譜》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時遷居于解梁(今山西臨猗縣)?!洞輰O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wèi)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5.海南島孫氏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qū)。
    《崖縣孫氏族譜》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 (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歷元、明朝,后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于黃流、梅東諸地。
    移居臺灣的孫氏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臺灣島),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guī)模到達臺灣。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臺灣謀生,孫姓移居臺灣也在此一時期?!杜_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臺灣的孫姓有2z起,如乾隆年間(1736一1795)廣東鎮(zhèn)平縣((今廣東蕉嶺縣)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 ((今廣東陸豐縣)人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潮安縣)人孫為發(fā)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人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今廣東揭陽縣西北)人孫永帝移居臺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同安縣)人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后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云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臺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臺南市;孫經(jīng)移居苗栗苑里。龍溪(今福建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移居彰化,后遷臺中大肚;孫水移居臺南麻豆;孫定宗移居臺南市。安溪(今福建安溪縣)人孫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間 1821—1850)鎮(zhèn)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臺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xiàn)代,孫姓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臺灣成為今日孫姓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qū)。1954年,國民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臺灣當時828804戶居民、737種姓氏之中,孫姓有3273戶,居第50位。在臺北、宜蘭、新竹、嘉義等 12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599戶,臺南次之,為320戶。其他較多的地區(qū)還有:臺北277戶,新竹246戶,苗栗184戶,彰化166戶。在臺北、基隆、臺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307戶,臺南次之,為 302戶,其他依次為臺北227戶、臺中 198戶、高雄126戶、陽明山69戶。
    移居海外的孫氏
    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姓人物從什么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于南北朝時期。 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體裁編纂的《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身俠村主一族“出于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后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為姓。見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shù)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后15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 9年多,約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先生“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5000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yè)。
    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19世紀中葉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我國三千余萬華僑總數(shù)的80%以上。
    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余萬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開發(fā)美洲: 我國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jīng)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始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zhàn)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當讓也有孫姓族人。
  • 孫姓男孩名字推薦
    孫子淇  孫一丹  孫宛彤  孫菱彤  孫珊彤  孫婭瞳  孫語瞳  孫浩翔  孫韋迦  孫帛擠  孫鈺軒  孫博軒  孫可鴻  孫可紅  孫芷淇  孫裕海  孫翌涵  孫宏樂  孫銘澤  孫汝朵  孫志陽  孫汝果  孫志洋  孫雨田  孫雨暉  孫銘涵  孫浩雨  孫旭舜  孫相龍  孫昕妤  孫恒毅  孫建蘋  孫晨鈺  孫海鈺  孫曉鈺  孫顧航  孫墨添  孫晟添  孫晨軒  孫寧蘇  孫晨瀟  孫樂潼  孫鑫悅  孫安彤  孫雁棟  孫天昊  孫浩瀚  孫依欣  孫婷媛  孫婷熙  孫婷婉  孫燦茹  孫婷琪  孫婉婷  孫梓琪  孫思琪  孫紫琪  孫曉琪  孫舒琪  孫夢琪  孫佳琪  孫芷琪  孫惠琪  孫海濤  孫海靜  孫玉菡  孫路鰻  孫匯鰻  孫憐力  孫煥歡  孫晟碩  孫晟愷  孫躍展  孫筱軼  孫煜皓  孫熙堯  孫熙凱  孫偉勛  孫偉軼  孫晟晉  孫偉晉  孫偉倬  孫晟軒  孫晟倬  孫晟展  孫晟朔  孫龍辰  孫啟濤  孫睿凱  孫啟豪  孫辰宇  孫龍羽  孫悠美  孫喜多  孫啟睿  孫啟瑞  孫辰龍  孫睿龍  孫家和  孫逸寧   查看更多孫姓男孩名字
  • 孫姓女孩名字推薦
    孫琪兒  孫詩亟  孫莉欣  孫纓婷  孫蘆葉  孫金菽  孫雨鶯  孫貝冰  孫夢嫻  孫女女  孫川戇  孫曼雯  孫彩云  孫心蕾  孫纓籬  孫水璣  孫瀅蟬  孫苻瓊  孫菁褶  孫梧蕓  孫藕月  孫櫻亢  孫瑾逸  孫蝶瑛  孫鐾雨  孫趁愧  孫碧岑  孫筱萱  孫蘭隴  孫紫茹  孫若茹  孫儷人  孫纓思  孫貽湄  孫纓寧  孫義菀  孫梅礫  孫鶯曇  孫禳嵇  孫萱馨  孫薇竹  孫浩玲  孫巾丹  孫一菲  孫玉昕  孫一檬  孫妲呆  孫鋪昕  孫于顢  孫楊珊  孫金嬌  孫金愫  孫金匱  孫金嫣  孫金竺  孫金菩  孫昀蕖  孫亦涵  孫衣涵  孫旨涵  孫雯俐  孫襲怡  孫妃蔭  孫婧菀  孫巧雨  孫藕饅  孫竺詩  孫蓉鏑  孫瑛鵲  孫裕瀅  孫纜妮  孫巧瀝  孫寧茉  孫旎月  孫暖仨  孫亦彤  孫姐楠  孫娜棉  孫嬌曇  孫蓮馨  孫苞芻  孫薇淑  孫小芯  孫婭茜  孫川芡  孫籬伶  孫莉婷  孫一藍  孫一芯  孫一尹  孫蘆柔  孫蘋姝  孫婉珊  孫浦甜  孫蘋荷  孫嫣七  孫綿彤  孫蘋玫  孫礱箐  孫藕萍   查看更多孫姓女孩名字